柯昌华官方网站
http://1875.diaosu.cn
柯昌华首页>文章>正文

驻足艺术奇葩

更新时间:2025-01-01 19:47:45 作者:柯耘

驻足艺术奇葩——品读平遥双林寺宗教彩塑造像        

——从程式化到形神兼备       

                                                                      2004级雕塑系 柯昌华 

    佛教重视利用各种艺术语言形式进行宣传,雕塑便是其中强有力的形式之一。古代雕塑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不断吸收外来的造型形式和技巧下,通过广大匠师的创作实践,艺术水平飞跃发展。佛教在社会上认为是普遍流行的宗教信仰,并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崇,修建寺观塑造神像的活动得到继续。     

   明清时期的宗教雕塑手法更趋写实,形象塑造中世俗成分亦明显增多,但其造型则大多都呈公式化和感念之风,尽管外表装金饰彩,灿烂辉煌,而其内在的生命活力缺乏,加之制作有一《造像量度经》中这些成文规定,因而总体上艺术水平较前明显下降。这也表明了社会群体对宗教的热情逐渐淡漠,而宗教为精神支柱的统治者也日趋失去了历史舞台的作用。但明清时期宗教雕塑中也不乏有一些敢于突破封建礼仪轨迹限制并富有生活气息的杰作,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寺观里还有不少精美的壁雕留存至今,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彩塑便是其中极具相当规模和较高艺术水平的典范。                 

   双林寺有彩塑 两千多尊。这些彩塑大的高达3米,小的只有30多厘米,多为明代遗物。他们形象生动,神态各异造型准确。有的虎视耽耽,怒目圆睁;有的泰然自若,神情安详;有的飘飘欲动;有的稳若泰山。静中透动,动中有静,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全寺如此数量的彩塑,都各具神态,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         

    天王殿是双林寺的山门殿,中轴线上第一座大殿。踏入双林寺特有的券洞式山门时,看到一字排开的四大金刚像,高达3米,四尊皆为坐姿力士彩塑,个个魁梧刚健,手握金刚杵,竖眉横目,其面部肌肉坚实,性格各异,神情英武庄严,不流于外表凶暴怪诞,更具内在的深沉和力量。凶竖眉怒目,虽无激烈动势,但通过威严悍的神情气度似在表现降魔护法巨大威力,形成先声夺人气势,表现护法“擎山持杵遍虚变之势。”显示出巨人般的力量。古代雕塑家用大块的形体和强调起伏的手法,雕塑出金刚勇猛夺人的气势,使人感到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泥土,而是威风凛凛,气度不凡的武士,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金刚形体中迸发而出的超人的哼哈之气巨大力量,把力量蓄在内心随时待发的典型造像。殿内的四大天王与别执剑,琵琶,伞,蜃不同法器,谐音象征“风调高顺”的吉祥祝愿。再看天王、金刚的衣纹和腰带,都紧紧地扣在他们浑身是劲的躯体上,似乎只要再鼓半分力气每根衣带就要崩裂一样,线条的运用和形体的结合是十分凝炼。总的来说,双林寺这些大型雕塑十分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在造型上既遵循了传统的程式,又能注重写实。      

    罗汉是由比丘修行觉悟而得到的正果,他们形象易于辨认,和我们常见的僧人几乎没有两样,也是身着僧衣。双林寺的十八罗汉颇具宋塑风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性格特征,或威猛,或沉思,或沉静,或微笑,或惊愕,或侃侃而谈,或倾耳倾听,个性鲜明,手法洗练,有的衣纹近似告示的雕像中“ 曹衣出水”式样,起伏转折流畅自然,对人物造型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古代雕塑艺术家十分纯熟的运用了写实、概括、夸张、提炼等手法,准确地塑造出罗汉厚重有力的形体,健美自如惟妙惟肖的神态。他们或瘦骨嶙峋,松弛的肌肉下看得见一根根肋骨;或丰满肥硕,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隐现出跳搏的血管。在这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罗汉像面前,我们仿佛能感触到他们肌肤的体温,闻嗅到他们呼吸的气息和听到他们谈经论道的喧闹之声。从他们脸型相貌上,还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征。以现实生活中晋中地区乡民为蓝本,使彩塑人物更加真实亲切感人,充满乡土气息和浓重的人间烟火味,从而使罗汉像达到了高度传神的境地。他们坐立自然各异高矮肥瘦适中,身世外露,性格鲜明,有的开朗豁达,有的能言擅辩,有的纯真活泼,有的含蓄可敬,有的虞诚敦厚……面对一尊尊雕像,仿佛能透过无身体的躯体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听到他们心脏的跳动之声,感到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灵魂有脉搏呼吸的!正是这些设计精妙、技艺高超、栩栩如生的精美雕塑带给人们无穷的艺术享受。 塑像中有一尊印度人装束的罗汉,他结跏趺坐,双眉紧皱目光凌厉若有所思,嘴巴紧闭欲言无语。看到他时,会被他那传神的眼睛所吸引。从他那耿直的性格和积郁在内心的难言苦衷,他好像看到人世间许多不平的事,心里好多话要讲,但是就是说不出来,以致急的胸前腹部的肌肉一鼓一鼓的。他两眼圆睁,默默地凝视着人间,那传神的眸子,如黑夜的明月沁透人的心灵,配合紧闭的嘴唇,透露出他的为人耿直和难言的苦衷。这尊哑罗汉的塑造,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效果,他那稳如泰山的身躯和威猛深沉的双眼以至大起伏的秉性,也符合罗汉修行的静谧 ,造型与性格相辅承,十分生动。从他的造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哑巴的形象,所以后人称他为“哑罗汉”。他的面部和胸部都憋得通红,虽苦思有悟,却欲言无语,欲喊不能,只有通过愤懑的双目,冷眼注视着人间沧桑。哑罗汉的情愫塑造可谓淋漓尽致。人们又树立了一尊塑像与“密迹金刚”相伴。我们欣赏双林寺其他彩塑人物时,观其双目,也总能找到一个具体观察的位置和他们“悟对通神”,从而达到某种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形象塑造得十分精彩,特别耐人寻味。镇定罗汉的左侧是“降龙罗汉”,他身材伟岸,正冠端坐,凝视的目光和微耸的眉头,使人感到他法力超凡,神气逼人。古代艺术家处理手法简练写实,内衣紧贴健壮笔直的躯体,外着僧服则板平简洁,整个衣纹繁简得当,结构比例谨严,真实的刻画出降服苍龙的雄伟体态和落落大方的气度,是难得的彩塑珍品。古代雕塑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每个转角处巧妙地安排了两组由门外入内的立像,使人感到有众多的罗汉还未曾到位。这微妙的意境渲染,增加了满堂生动活跃的气氛。右角处的两尊罗汉是“迎宾罗汉”和“醉罗汉”,很有生活情趣。当见到宾客满座讲经说法的热闹场面时,感到欣喜,又觉得惭愧,想说什么又无从说起。雕塑家们采取了这一瞬间最富有感情特征的情节,加上醉罗汉酒后疯癫的烘托,描绘得更加真实入微。左角处的两尊罗汉,一高一矮。高的面色苍白,双目微闭,左手拄仗,右手扶在矮者的左肩上,全身无力,自户外躞蹀而入 ,状如趑趄,步覆艰难,呼吸困难,故称“病罗汉”。矮者被叫做“矮罗汉”。雕塑家们用注入情感的想象力,着力刻画人物细微的内心世界,外观上通过额头的皱纹和带病修行的场景,突出了他们虔诚的苦行生活。“伏虎罗汉”的精彩,是以人物造型所表现的力量和猛虎驯服听用的情节来展现的。他右手指虎,左手撑腿,动势雄健有力衣纹洗练,结合他那蓄留的须发和冷峻的目光,可以看出是一个修养颇深的长者,坚定与自信的表现相得益彰。总之,全堂十八罗汉,从表情、体态、动势以至服饰等细节的塑造,都恰倒好处,是我国古代彩塑中难得的精品,也是双林寺比较早期的作品。这些罗汉与其说是佛教中的圣人,不如说是当时生活中的真人写照。五代以来寺庙中流行罗汉群像,有十六,十八及五百尊不同组合形式,为迎合佛教信众的赡养要求,又由于《造像量度轻》中对大多数罗汉并无严格规制,故而工匠便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众罗汉形象塑造的十分精彩。         

    阎罗殿内正中坐像是地藏菩萨(也称地藏王菩萨)。殿内的彩塑为明代作品,内容为十殿阎罗朝地藏,所塑各像都挺然危坐,肃穆森然。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地是指“大地”,藏是指“储藏,存有”。意思是说,他就像大地一样包含着无限的善根种子。《地藏十轮经》中说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以“地藏”名之。佛教传说,地藏曾在佛像面前立下誓愿说:在佛灭度以后,弥勒未出世之前,只有度尽6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中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摆脱苦难,自己才肯成佛。这种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地藏在佛面前发下宏大誓愿,要度尽6道众生,撤空地狱,故人们又称其为“大愿地藏菩萨”。传说“地藏为金乔觉”双林寺的地藏菩萨与别的寺庙的地藏菩萨大不相同。双林寺的地藏菩萨打破了别的寺庙的一般常规,不再是身着比丘装束的男相造型,而是一位倩丽的少女。那纯情少女似的菩萨!在她的座下,蹲卧着一个既不像佛,又不像狮,它叫“啼听”。地藏菩萨曾发誓普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由于事情极其繁忙,难免发生顾此失彼现象,于是指派坐骑“啼听”充当“情报员”做协助工作。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双林寺的“三身佛”都端坐在莲花座上,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前,其父净饭王的宫内祥瑞竞生,特别是水池里突然盛开出如华盖的奇妙莲花,更因为释迦牟尼得到后是坐着莲花对弟子们的说法了。其实,莲花本身的特点也得到了佛的青睐,它处污不染,洁身自好,亭亭玉立,象征着佛教的清净无虑,出俗超尘,所以莲花成了佛教中的“圣花”。在每个寺院处处都可以看到雕塑装饰的莲花。           

    释迦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大殿。其殿中表现释迦牟尼教化事迹图象,传佛内容壁画,早在新疆克孜尔石窟早期遗物中就有发现。殿内四壁以壁塑结合的悬塑,以连环画结构塑有释迦牟尼故事四十多个,概述了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成佛的一生。如“白象投胎”,“园林嬉戏”、“学习骑射”、“宫中学文”、“箭穿金鼓”、“出游四门”、“隔城掷象”、“悉达纳妃”、“夜半偷城”、“金刀削发”、“初转法轮”、“释迦涅磐”、“金棺飞升”、“双林入灭”等。这些壁塑高约40厘米,共计200多尊。这些古印度人物,无论形象特征还是服饰、发型,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背景中的山水云石、花木建筑等均采 中国的传统园林风貌。其塑造特点是圆雕、浮雕、透雕并用,以青、绿构成冷色基调,间以红、黄、金、银形成强烈对比,满殿壁塑呈现一派五彩斑斓,金碧辉煌。通过这些人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林林总总。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中的贤人”。           

    释枷牟尼像背光的后面,有一尊渡海观音像。这组群塑表现了观音菩萨为16罗汉所护持,普渡苦海。观音头戴花冠,端坐于粉红色莲瓣上,身姿优美动人。 采用第十三种形象一叶观音,观音用圆塑手法塑造,单腿盘坐,衣带飘扬, 乘一叶红色莲瓣于波涛之上。 感受到受到了当时元明流行的戏剧艺术的影响,形形色色的世物,构思巧妙,极富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 近距离单独观之,观音显得稳重静 ,若稍退几步,将背景纳入视野一同观看,则会感觉出动势:背景上大海的波浪线、观音的衣纹线与大海洪波汹涌、海浪滔天的磅礴气势浑然一体,只见观音随浪而行,上下飘浮,令人目眩神驰。这种利用观者和雕塑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使之产生以动寓静、以动破静的艺术效果的作品,与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四周重塑各罗汉踏兽或莲座 ,护持菩萨,寻声救苦,普度众生脱离苦海;更有韦驮天乘降云而来,韦驮穿明代胄甲 ,虎盔虎肩,甲片呈山字纹,足着靴,膝甲紧扣, 腰束革带 。目光锐利,洞察正邪。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誉称‘华夏韦驮之冠’。为明代彩塑艺术精品。窗台门两侧还有供养人像三十余尊,造型写实,表现了明代世俗人物的情貌和服饰。         

    菩萨殿的千手观音塑像有26只手臂,象征“千手”。这千手千眼的形象,是观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以此洞察人间的一切祸福。这种象征性的奇特造型,高度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双林寺这尊精美完好的千手千眼观音塑像,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千手千眼观音两旁的胁侍、供养人像也极为逼真,神态自然、生动,富有人情味。在寺壁上有大量精美的悬塑, 在寺观墙面上塑出山水楼阁和人物的悬塑最晚始于唐代。殿内四壁有四百多尊菩萨群塑,为明代悬塑作品。 多采用以圆雕,浮雕形式及分层组合布局手法。这样既解决了观者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程式,这是古代雕塑家们将力学和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例证。这四百尊菩萨,或骑异兽,或腾祥云,衣裙飘动,翱翔天宇,云集而来。形象优美,色彩绚丽,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菩萨殿堂。 所塑菩萨脚登彩云,衣纹飞扬飘舞,朝向千手千眼观音,好似“群仙聚会”。满群菩萨温和慈祥,色彩艳丽,千姿百态,造型生动,真可谓是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这群菩萨像是双林寺彩塑中的佼佼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代以来宗教艺术已为众工之之事,元明时期,尽管还有少数人文画家间或从事宗教绘画,但寺院艺术已基本由民间匠师担承,考察山西等地这一时期彩塑,均多数为民间匠师之作。但这些作品中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并不低,正是这些不知名的匠师继承和发展灿烂辉煌的寺观艺术,保存了大规模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的境内,他们“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那么艺术意境表现于作品,就是要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
    明代雕塑匠师们运用泥塑这一特殊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创造艺术典型,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高度水平。在双林寺这些举不枚举的精品泥塑艺术当中,哪怕是一个微小角落,你都会遇到古代雕塑中难得的精品之作。如其说是一座佛教艺术馆,到不如说是一座绝世美伦的艺术殿堂。其制作之精,规格之高,真是涵浑汪洋,令人叹为观止,这同时也是一份值得重视和发扬的非常丰富和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调查资料和数据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史教程》李春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之寺庙宗教雕塑及发展趋势。《美学漫步》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双林寺〉山西人民出版社   〈双林寺彩塑精选集〉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北魏时代与云冈石窟〉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